2009年4月

今天在新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挺吸引人《中国古筝首位女博士毛丫:古筝文化交流》。呵呵古筝还有博士啊,几个古筝大师咱都了解,没听说有博士的哈。出于好奇,看了看这篇新闻。大家边听这个访谈,边看看我的感受。

[youku XODMzOTkyOTY]

原来毛丫本名李东博,中国人,5岁起师从古筝大师学习古筝,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她的老师可都是筝界泰斗级的人物,曹正、 邱大成、 王世璜、李萌、梁在平、王中山、李祥霆、许菱子、婉芬先、周望等。可以判断毛应该音乐天赋比较好,另外家世应该也不错。后多次赴日韩演出,并在东京艺术大学取得古筝硕士、博士学位。

在这个访谈中她结合日本筝及中国筝的文化、技法作了一些探讨。她能够有这些思考与她的经历分不开的,从她的简历来看,她跟多位古筝大师学习过古筝,这些大师也是不同流派的,当然演奏技法也不大同。另外她在日本研习过古筝。个人认为,古筝传到日本,日本在保留古代传统演奏技法上应该比国内更多些。因为中国筝在建国后经历了较大的繁荣与发展时期,很多技法是在这时期发展来的。

在节目的开始她演奏了一段日本筝曲。个人并不是怎么太喜欢这种风格,可能是听惯了中国古筝演奏的关系。不过说回来艺术这种东西可能并无明显的好坏之分,全在发之于心,受之于心,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审美观和偏好。

古筝的发展靠的是更多演奏者在技法上的提高变革,更多音乐爱好者对民族文化的积淀与思考,不断创作优秀的古筝曲目,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与发展。

乐观的是现在古筝在国内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学习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对古筝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同时值得忧虑的是,整个社会变的越来越浮躁。音乐的商业性也越来越浓,对音乐本身的追求却变的缺失了。

一次无意的机会听到了二胡曲光明行,当时就被它激昂的节奏所感染。在印象中二胡曲一般都是比较忧郁,哀怨的那种感觉,但是光明行旋律铿锵有力,气势豪迈,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大步向前的感觉。请打开下面的音乐,让我们随着光明行的音乐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曲子更多的背景。

【创作背景】

光明行的“行”字是我国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形式。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光明之歌”的意思。乐曲反映了作者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光明行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天华,创作于1931年4月。这正是刘天华音乐创作上取得成就的高峰时期,遗憾的是他于次年就离开了人世。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注:用萎靡不振是有贬低之意,但即使是在今天,我仍感觉很多民族乐器是比较委婉的。而且演奏民族乐器的也大多都是女性,加上很多民族乐器曲目是表现柔、怨、悲。民族音乐会走向什么方向,只有靠大家的努力了。)

在这首曲中,他借鉴了西洋音乐的进行曲曲式和转调手法,但音调风格仍然完全保持了民族音乐的语言特色,并在技法上创新立异地把小提琴跳弓、颤弓用到二胡上。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第三段结尾乐句力度较大的运弓和色彩华丽的十六分音符连奏,是刘天华孜孜不倦地探求和提高二胡专业技巧的表现。尾声的整个段落都用颤弓演奏,这在二胡演奏上也是一个创举。

【欣赏提示】

全曲由引子、四个段落及尾声组成:

  • 引子是用富於弹性的顿弓在二胡里弦上奏出的空弦音。这里的重复节奏音型看起来形似单调,其实运用得很巧妙。它象由远而近的军鼓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空,在召唤和鼓舞人们前进!
  • 第一段旋律铿锵有力,充满激情,有很强的推进力。这一富於强烈感情色彩的乐句表现了追求光明者的激昂情绪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决心。而旋律的流畅,音调的高昂,以及在短暂的舒缓后又以连续附点音符和渐强的力度展开的曲调中都显示了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
  • 第二段曲调的特点是优美、柔和的,它在二胡里外弦上两次出现,造成调性和音色上的变化、对比。转1=G (均用内弦) 。这段音乐很富於歌唱性,犹如人们轻轻哼着进行曲,踏着整齐的步伐在行进。它展示了人们满怀信心向着光明前进时的内心世界。
  • 第三段音乐运用了短促的节奏和频繁的转调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作者使用了简洁的音乐语汇,却作了丰富多彩的变化。转1=G。这段忽上忽下的短促音型仿佛是人们从四面八方不断赶来加入这一前进的行列。结尾气势浩大,有着开阔的意境和气魄。似乎是人们已经汇成一股滚滚洪流, 准备向黑暗势力展开冲击。
  • 第四段以“5135”为骨干音组成的旋律,仿佛是雄壮的号角声。转1=G略为放慢的速度和连续附点音符的运用,更使音乐具有坚毅、稳健的气质。当曲调在外弦上重复演奏时,有一种庄重的色彩,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决斗已迫在眉睫,而高亢、坚定的音调预示了光明必胜!
  • 尾声是由第二段音乐稍加变化而成的,整段都由颤弓演奏。最后冲锋号般的音调是那样雄伟壮丽,犹如千军万马奔腾不息,使全曲达到高潮。

【刘天华其人】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说到刘天华,大家就应该知道刘氏兄弟。

刘氏兄弟是指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

老大,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老二,就是刘天华了。

老二,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刘氏三兄弟为弘扬和发展祖国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他们的不朽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