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

昨天有个以前学古筝的朋友突然找到我,说单位有演出活动,想练一首古筝演奏的《天路》。天路当然是歌颂铁路工作者的了。今天找了些这方面的资料,先贴出来吧。先欣赏一个何莹演奏的吧:

[xiami id="1769315598"]天路 -- 何莹[/xiami]

现在只找到了《天路》歌曲的简谱,没有古筝谱,咱就自己编编指法吧。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 align="aligncenter" width="227"]天路简谱 天路简谱[/caption]

《天路》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征十分鲜明,西藏风格典型突出,音乐素材简约凝炼。作曲家并未照搬套用藏族民歌旋律,而是将骨干音调的高低长短重新排列组合,听上去新颖别致。

《天路》,作为专为青藏铁路作歌的第一首作品,最先出现在2001年“八一”文艺晚会《边关颂》上,首唱者是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藏族歌手巴桑。这首歌曲的诞生传播伴随青藏铁路的建设竣工,走过了整整5年的历程。2003年春节“双拥”晚会,总政歌舞团年轻的藏族歌手索朗旺姆再次演绎了这首歌曲。而真正把《天路》唱开唱响的是韩红,她在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上的放歌,使《天路》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广受听众喜爱。这首歌在2005年青藏铁路建设的全国征歌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作品里的第一名。

韩红演唱的版本相信很多朋友都记忆犹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阿兰早年在CCTV7现场演唱的一个版本。她的声音甘甜、柔美,带有穿透力。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才在国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现在到日本,发展的还挺好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xNDEyNzI=.html

相信很多学习古筝的朋友,第一首正式学的曲目就是《凤翔歌》。这里收集了一些凤翔歌的谱子和试听的内容,并介绍了一些关于这首曲子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点用处。

按照惯例先欣赏一下这首曲子,边欣赏看我边讲解。

<embed 
src="http://bcs.duapp.com/hzguzheng/usr/uploads/2014/02/357843794.mp3"
width="180"
height="90"
loop="false"
autostart="false" />

这里提供一个下载地址:如果你喜欢就保存下来吧:

下载链接

《凤翔歌》的古筝谱

凤翔歌古筝谱

《凤翔歌》是山东筝的传统保留曲目,是山东琴书唱牌经过长期锤炼而器乐化形成的可以单独演奏的精致的古筝小品。虽然是小品,仍不失山东派古筝的刚劲有力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

《凤翔歌》是曲牌名,与曲子表达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联系了,最多只表示其曲牌采自于安徽凤翔(凤阳)地区的民间小曲。

《凤翔歌》属于小板筝曲,所谓小板筝曲是民间演奏家将民歌或是琴书的唱腔、曲牌器乐化而来的,旋律以小巧为主,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乡土气浓,活泼而富于歌唱性,不受板数限制。

《凤翔歌》演奏要点:

演奏凤翔歌需要注意的有右手的托劈,左手的上滑音、颤音,指法组合“勾托抹托”等。

例如:

  • 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很有味道。它们的是6355,3655,两小节的第一拍的两个音刚好调换了顺序,一个是63,一个是36;第二拍是相同的。这样形成了一唱一和的效果。
  • 第十三小节是一个“勾托抹托”的组合,紧接着一个“勾托”。首先要看好音区找准弦位,再弹奏,右手正好在一个位置保持不动。
  • 第十四小节是两个“勾托劈”的组合。右手大指小关节托劈是山东筝曲的一个特色。由于传统山东筝弹奏时以真指甲(不戴义甲)演奏,造成右手大指小关节快速托劈演奏技法极富颗粒性,旋律常用16分音符连续进行,演奏要求指关节爆发力强,音色浑厚有弹性,造成一种珠落玉盘之效,为山东筝派中最突出的技法。所以大家要注意掌握此指法的要领。另外,很多朋友在劈的时候爆发力不够。
  • 第十九至二十一是完整的小乐句,可连贯弹奏。
  • 从第二十二小节开始,是前半部分的一个重复,不过音阶提高了八度。第三十七小节四个6的连续上滑要注意连贯,动作自然。另外,需注意的是6要滑到7,而不是1。

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很多朋友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初次接触到上滑音,关于上滑音在技法上一般规律要注意的基本要领:

  • 一定要先弹后按。右手弹弦后左手再下按筝弦,很多朋友可能由于紧张的关系,右手还没弹左手就按下去了。
  • 音高。左手按弦使上滑的音高升至上方弦的音高。按五声音阶排列,DO弦按滑音至RE音,RE弦按滑至MI音,MI弦按滑至SOL音,依此类推。
  • 时值。左手按弦,其音上滑的时值为本音符时值的一半。
  • 音高的保持。上滑后须在弹下一筝弦时,左手再放松筝弦,不然上滑音就会有下滑音的音响。

上面说了这么多了,最后给大家欣赏一个凤翔歌的变奏版。虽然现在很少人弹奏这个版本,而且里面的很多手法现在用的人也不多了。但是个人认为这个版本很有味道。这也许正如毛Y说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总是趋向于一种大同,而不注重保留个性。用咱俗话说就是跟风。